朋友圈排行榜怎么看:十年后,你真的了解朋友圈吗?
朋友圈诞生十年后,或许仍然存在着你不知道的真相。
作者 | 郑越
编辑| 郑轩
近日,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即将发布10年,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和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微信上聊了很久。
“听起来张小龙觉得他对这个功能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它发布后稳定运行了十年,几乎没有改进的空间。” 张鹏总结道。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推出朋友圈功能。 在今天的升级日志中,我还能找到当时的描述:“拥有一本漂亮的相册,在相册里记录你的生活,支持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微信通讯录里的所有朋友都看到、评论、点赞” .”
十年来,互联网天翻地覆,微信月活用户突破10亿,成为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基础设施之一。 朋友圈也成为了微信系统中除了通讯的基本功能之外最活跃的功能之一。
极客公园了解到,目前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布朋友圈,仅三天就有超过2亿用户建立朋友圈。 根据微信最新12.68亿月活跃用户测算,十分之一的人每天至少发一条朋友圈,有6人只看不发。
十年过去了,朋友圈本身确实“变化不大”。 今天发朋友圈,或者刷朋友圈的体验,与十年前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从更新频率也可以看出,变化非常小——近十年来,微信日志中关于朋友圈的更新只有15次,最新的一次停留在2018年。
但这十年来,朋友圈也“改变”了很多。 十年前,我们关心一个人的近况是通过打电话询问他的健康状况,但今天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是查看他的朋友圈; 十年前,当我们表达对一个公共问题的关注时,是我约了几个好朋友用青梅酿酒,今天我转发了一条朋友圈; 甚至最近,一位HR朋友在聊天中告诉我,现在他了解了候选人的性格,加微信查看他的朋友圈,他已经成为一名HR候选人了。 的“基础”...
今天是朋友圈十岁生日。 值得一说的是朋友圈的“变与变”,以及这些细节背后微信团队可能的思考。
01 同一朋友圈
在偶尔与张小龙私下交流的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看来,朋友圈之所以能十年不变,可能是因为张小龙对于朋友圈功能的目标设定,与张小龙不同。大家的想象,而且,十年来,因为这个目标没有变,所以产品也没有变。
“我记得张小龙曾在私聊中说过一句话——朋友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朋友圈的起点可能就来源于此。”
张鹏觉得,因为张小龙对用户有如此独特的理解,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工具,至少需要实现“对好友进行有效的社交运营”。 这个需求不能由用户来表达,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而这并不是以用户粘性、时长、分发能力等为目的。这就决定了朋友圈这几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原来的目标已经达到了,而目标本身并没有改变。十年。
微信最初是一款IM(即时通讯)工具,朋友圈是在微信推出一年左右推出的。 张小龙曾表示,他的想法很简单: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外,微信还需要更多的社交、朋友之间互动的功能。
沟通交流是人们的社交需求之一,但真正能一天直接发消息的人很少,能一对一聊天的人就更少了。 但人们需要维持的友谊远远多于每天直接聊天的人数。 一对一的会议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社交需求,这也是人们去线下聚会以更高效的方式维持人际关系的原因。
互联网也是如此。 交流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线上社交需求,需要另一种互动场景,这也是该空间成功的原因。 空间验证了这种互动需求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微信又更进一步,推出了更高效的维持社交需求的产品,那就是朋友圈。
朋友圈的英文名称是“”,用户分享自己在某一时刻(当前时刻)的状态,让你的朋友看到并互动。 这款产品的设计并不复杂,与 类似,但又有所不同。 在张小龙看来,朋友圈应该是展示个人亮点的地方。
科技评论员潘栾曾与张小龙深入探讨了输入框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这个输入框有两个定义:你在做什么和是什么,前者更社交,后者更媒体。 潘栾认为,朋友圈更具社交性,但与不同的是,这个产品的基础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看到了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发布内容的朋友圈的图标是相机 - 立即拍摄您所看到的照片。 在微信团队设计朋友圈的理念中:你发布的内容代表了你那一刻的状态。
朋友圈诞生时的团队合作记录|微信派
在内容的展示上,朋友圈可以参考、的时间线,仅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朋友圈中好友发布的信息。 其实大约五年前,微信团队内部就曾讨论过,是否应该像一样按重要性排序,而且还方便添加广告。
但这个想法据说被张小龙拒绝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法分辨哪个人对用户来说更重要。 您可能昨天刚刚添加了一位对您非常重要的好友,但系统中没有关于此人的数据; 也不能通过聊天来评价你是否在乎一个人。 你可能并不真正关心聊天最多的人,也可能不太关心聊天较少的人。 按重要性排序可能会导致用户丢失很多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际关系信息。
只有时间是公平的。 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社交产品都会按照粉丝数量和定位进行排名朋友圈排行榜怎么看,但在朋友圈里,每个朋友都是平等的,只有一条时间线。 用户花大量时间刷朋友圈,并不是看里面最重要的内容,而是看这些人做了什么。
除了内容和展示方式之外,“朋友”是朋友圈的第三个功能,这也是该产品与微博最大的区别。
朋友圈有一个突破性的特点:任何内容的可见范围仅在朋友之间可见。 比如在评论区,你可以看到A和B在聊天、回复,但你一定是A和B都是好友。这其实是考虑到用户在使用朋友圈时注重隐私的一种社交心态。
这个想法的灵感也来自于线下社交网络。 如果没有互联网,现实世界其实是由我们认识的朋友组成的,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这些朋友告诉你的,或者是朋友读到的。 这本书将告诉你它是什么样的。 很多信息来源都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推荐。
像这样的产品让用户可以看到朋友的朋友和自己朋友之间的互动,看似扩大了社交链条,但实际上也破坏了社交关系的隐私性,从而降低了部分用户的互动欲望。 很多人在PC时代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人人网上评论了朋友的信息,却被很多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传播,又不好意思再发; 或者拜访了一位异性同学,一些不认识的人看到了,大惊小怪。
但将朋友圈范围限制为已经添加的好友,这种隐私保护看似降低了内容传播效率,实则让更多用户放心分享,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交压力,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内容。 分配。 这不是朋友圈设计的初衷,但分享是社交场合的自然属性。 人们平时和朋友聊天,无非就是交换信息,然后传达信息。 所以,今天朋友圈内容的链传朋友圈排行榜怎么看,归根结底还是产品设计。 理念之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朋友圈的核心是看好友在看什么,但用户看到的是好友,而不是好友发布的内容。 朋友发布的内容精彩与否,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朋友圈的焦点是社交,是朋友本身的头像和名字,而不是朋友发布的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朋友发布的视频和链接,用户不点击就喜欢的原因。 这时候你是在社交,而不是喜欢内容。
可以肯定地说,在张小龙眼中,朋友是朋友圈的基石,但内容不是。 这就是为什么抖音有内容、有流量、有好友,但用抖音的“好友”却找不到用朋友圈的感觉。
02 瞬间的变化
说完了朋友圈的变化,我们再来说说朋友圈的变化。
近十年来,朋友圈主要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内容媒体的变化,增加了纯文本和视频;二是内容媒体的变化,增加了纯文本和视频; 二是增加了一系列与隐私相关的限制。 前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主动调整的,后者是用户强制改变的。
近十年朋友圈更新历史↓↓
先说媒介的变化。 一开始,朋友圈只能发图片和链接,这也是张小龙设计这款产品的理念:分享此时此刻所看到的。
最早的朋友圈版本不能只发布文字。 张小龙认为,大多数人不习惯直接写观点或描述场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携带照片或转发带有简单评论的链接会更容易。 所以第一个版本没有发布文字。
这也符合微信一贯的理念。 作为一个拥有10亿用户的产品,微信的功能从来不是满足那5%、1%的人的需求,而是为了方便大多数普通人的使用。 但朋友圈发布后,张小龙还是觉得有一小部分人需要发文字,而且他们的文字整理能力更强,所以就开放了这个功能。
不过,为了避免新功能对不发送纯文本的用户造成影响,微信把这个功能设计成了一个彩蛋:需要按住拍照键才会出现。 这样设计背后的逻辑是:既然一小部分用户的能力更强,那么就不成为探索更深层次的发布入口的障碍。 那些只想发布文字的人总是可以找到此条目。 虽然原本是一个彩蛋设计模式,但最后变成了常规功能,所以过渡得很自然。
另一个功能变化是视频,它更重要,但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朋友圈最早是在2014年更新的微信6.0版本中开始支持视频分享的。 最初,他们只能在微信中发布一段六秒的短视频,后来逐渐放开时长,允许分享到本地相册、视频账号,甚至其他平台。 视频。
这次更新主要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视频也是用户此刻看到的,这符合朋友圈最初的设计理念。 然而,2011年微信刚出现时,中国还处于3G网络时代,流量限制了视频分享的体验。 随着2013年国内4G的引入以及移动互联网视频时代的到来,微信作为基础社交工具,逐步解锁了各个产品层面的视频功能。
除了媒体的变化之外,加强隐私保护是朋友圈十年变迁的另一条线索。 这一变化的本质是微信产品运营团队与朋友圈功能滥用之间的长期对抗。
朋友圈的发展伴随着一种价值极高的社交货币。 比如前面提到的内容链传输带来的流量价值,以及个人基于职场、社会朋友圈的价值判断。 就像一个未被发现的宝藏,越来越多的人在其他地方使用朋友圈:微商、游戏、应用引流、工作圈、运营假人等等。
朋友圈是一个社交领域。 这些非社交功能给很多用户带来了困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对此,近十年来朋友圈的更新大多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拒绝打扰的权力,也就是缓解用户的困扰。
允许好友查看朋友圈范围
比如2017年更新为半年可见、三天可见。 如今,已有超过2亿用户设置三天可见,占微信用户总数的1/6; 例如,朋友圈推出半年后推出的可选范围功能; 对朋友圈的保护延伸到了微信的其他功能。 比如添加好友时,可以直接选择是否查看/让你看朋友圈。
还有最近微信更新的状态,这个状态在微信里隐藏得很深。 也可以理解为朋友圈里缓解社交压力的链接,因为它的目的是给用户近乎纯粹的自我表达,有点像自言自语,不一定是给朋友看的。
微信团队有一个产品理念,就是不把多个目标附加到一个功能上。 前面提到,朋友圈有很多变化需要与时俱进,比如状态,比如瞬间加微信来划分人,是否要放开朋友圈,从而去掉人与人之间的强联系。通讯录、朋友圈等等,都是在朋友圈之外增加新的功能,试图解决朋友圈上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对过去十年因朋友圈滥用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是微信产品应该尽可能保持不变的地方,但又必须有所作为。
很多互联网人都是伟大的产品经理,技术方面很专业,但社会学和心理学大多是业余的。 所以我创造了一些对世界有意义的东西,但逐渐失去了对这个产品的控制。
“张小龙在创建了微信和朋友圈之后,确实还在继续做事情。至于他有没有尽力呢?中国可能至少有一亿人可以给朋友圈提建议,但我最关心的不是功能,可是张小龙,你的目标是什么?” 张鹏说道。 这些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性变化值得思考。
03 “克制”是对张小龙最大的误解
张小龙在2021年微信公开课Pro上发表演讲|微信
说起张小龙和他创建的微信,曾经有一个形容词:克制。
但据极客公园透露,张小龙本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他曾公开表示:很多人都说微信“内敛”。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 从本质上来说,微信一直遵循着良好的设计原则,让我们不会做很多影响设计美观的事情。
克制的本质是一种情绪的压抑。 很多人把微信在商业化和功能设计上的谨慎视为对张小龙和微信的克制,但在张鹏、潘鸾等与张小龙有直接交流的朋友眼中:克制是结果的表象,是这不是张小龙的初衷,但他真正追求的是合理。
朋友圈就是这种“理性”的产物。 正如前面提到的,朋友圈的初衷——“朋友就是你看到的世界,需要你好好运营和维护”,因此微信打造了一个满足用户与朋友互动的社交场景。 之所以不允许好友关系之外的人看到用户与好友的互动,之所以不采用优先级对朋友圈进行排序,以及一系列功能的设计,都是为了打造更好的交互环境。 至于打破朋友圈内容的“圈子”,让其更容易商业化,这些在与合理的产品目标相冲突时,就不是考虑的范围了。
还有一个细节:朋友圈点赞需要两层操作——先点击右下角的两个点,然后点击点赞。 这样设计的本质是为了防止刷朋友圈时的误触,增加人们的社交压力。 而且很多产品都追求交互的简单化,比如B站的一键三连,空间的一大特点就是很容易“刷卡”点赞。
从商业角度来看,张小龙也非常坚持“理性”。 例如,广告是刷朋友圈过程中唯一使用算法排序的地方。 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一天的广告上限是5次,每次都会出现在第四位左右。
在这个逻辑中,朋友圈的商业化使用权力是非常谨慎的。 该广告出现在朋友圈上线一年后。 2015年,朋友圈以按时间顺序插入品牌朋友圈的形式添加了广告。 极客公园了解到,朋友圈的广告现在每天可以给微信带来1亿的收入,但与其他平台每年1000亿的广告收入相比,很多人都觉得做得不太好。
但这做得不好是因为不够激进,还是广告不够? 形态不够强大? 还是因为用户匹配算法有问题? 微信内部人士称,张小龙更相信后者。 也就是说,他觉得每天朋友圈投放5个广告的上限不是问题,但精准度和有效性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决用户的问题,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微信的巨大力量来自于用户和功能设定的目标,确实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那么这个权力不仅仅属于微信,也不属于腾讯,而是每个人的去中心化权利。 不寻求利用这种中心化的权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坚持“理性”的思考,或许是微信这十年来没有变得臃肿和“可恨”的重要原因。
张小龙曾表示,“这十年来,微信增加了很多功能。我很幸运,现在的微信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功能比十年前多了很多,但这些功能,它已经是最简单的使用方法,所以增加的复杂性就会很小。简单就会好用,尤其是当一个产品被十亿人使用时。”
“走了十年,依然第一次见”,确实应该是微信团队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实习生周爱琳对本文也有贡献)